close

麻將遊戲玩法之沿革
 
研究者一般都同意,麻將乃從清代的默和牌及碰和牌(此碰和不同天九牌之碰和)演變而來[][]。縱使這兩種牌戲均以三十馬吊花色作牌張,其玩法(《中國賭博史》[]一書有詳細描述)卻與明代馬吊大相迳庭,具有現代麻將的特色。例如它們均以湊合牌組爲目標,而“碰”這個術語又源自碰和牌。另外,默和牌也奠下了四名玩家的制度。馬吊雖以四人爲限,但牌例本身並不以四人爲標准;默和則剛剛相反,它必須有四位玩家,並另有一人負責發牌的角色。
 
有關默和及碰和的描述,首見于清乾隆年間金學詩所撰的《牧豬閑話》。金學詩指這類紙牌戲“疑始于明之末造”,所以勉強要說的話,古代麻將應始自明末清初。然而,無論是牌張抑或玩法,默和與碰和仍與現代麻將有不少差異。由于缺乏文獻記錄,而僅有的文獻又記載得不夠詳細,從默和與碰和到麻將之間的發展,以下只作概述。
 
在已知的文獻之中,並不見默和牌于清中葉以後出現。“碰和”一詞一直沿用到民初,然而其意思不斷變化。《牧豬閑話》所述的碰和,是一種牌戲,但約莫同時代的《揚州畫舫錄》[],則把碰和(書中稱碰壺)視爲一大類的牌戲,十湖(書中稱十壺)即爲其一。據《揚》書所述,十湖有四名玩家,他們會輪流讓一人休息,稱爲“作夢”,然而此制度以至十湖牌的五星均不見于《牧》書中的碰和牌。清末民初的小說,更有以“碰和”來分別稱呼打麻將、天九之碰和,以及玩其他牌戲的例子,其中《九尾狐》第二回[]曰“搬定坐位,碰的是一百零五張老和,不比目下都是麻將,連黃河陣也不懂,不要說八經三夢的老和。可見一樣賭錢,也有一時的風氣。”由于《牧》、《揚》二書並無提過“黃河陣”或“八經三夢”此兩術語,可見清初的碰和牌與麻將之間,也許還有其他稱爲“碰和”的牌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ky999006 的頭像
    sky999006

    sky999006的部落格

    sky999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